【環時深度】中國優化防疫政策,提振全球信心
2022-12-19 15:58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編者的話:中國政府因時因勢不斷優化完善防疫措施的做法,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很多國際媒體都在持續報道中國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沙特最大國際新聞網站“阿拉伯新聞”近日刊文稱,“中國的果斷為世界經濟恢複提振了信心”。連日來,很多國際人士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對中國的國際貢獻表示感謝,並期待著能早日來華交流。旅居秘魯的華裔學者吳劍還發出這樣的感慨:“新冠肺炎疫情還沒有完全過去,病毒或許還會繼續變異,或者又將出現其他新的病毒,人類依然要麵臨考驗,但隻要我們奉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我們就有理由繼續保持樂觀。”

“讓中國防疫進入新的階段”

很多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的國際人士認為,疫情3年來,中國政府給他們印象最深的是:在不該“躺平”的時候堅決不“躺平”,在需要調整的時候堅決平穩有序調整。蒙古國人文大學教師、中國問題學者楚倫愛登女士認為,中國國情很特殊,地廣人多、地區發展水平也不完全一樣,如果中國政府在疫情初期放鬆管控,後果不堪設想。防疫政策調整時,中國65.8%的80歲以上老年人已完成全程接種疫苗,現在又在加快提升80歲以上人群接種率,繼續提高60-79歲人群接種率。

在蒙通社所屬中文報紙《蒙古消息報》總編輯孟和圖拉看來,中國人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製度優勢,確保了中國在製定防疫政策時可以根據疫情形勢變化不斷作出調整。孟和圖拉還表示,防疫期間,中國老百姓自覺性強、紀律性強,中國社區的基層組織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秘魯前衛生部長、著名醫學專家楊·莫塔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的防疫舉措展示出高效和高度的組織性。他表示,在流行病學警報、控製、診斷隔離和治療等方麵,離不開科學研究、統計、疫苗接種和廣大醫務工作者的努力,離不開強有力的秩序和規劃,離不開民眾的理解和廣泛參與。他認為,“這場疫情也讓世界認識到,中國是一個偉大而有紀律的國家”。

旅居秘魯的華裔學者吳劍博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新冠肺炎疫情暴發3年來,人類經曆了史無前例的病毒侵襲,也經曆了突如其來的考驗。病毒多次變異,中國也不斷調整自己的應對策略,都是為更好地從科學角度了解病毒,更好地保護國民健康。他認為,這一切落實到最基本的底線共識上,就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而這正是中國政府這幾年始終堅持的理念。

埃及《金字塔報》副總編輯蘇努提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對一個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來說,情況異常複雜,涉及方方麵麵的問題,中國的防疫舉措讓他印象深刻,特別是中國堅持不懈地與病毒賽跑,快速有效處置聚集性疫情,阻斷病毒的傳播鏈。蘇努提說,中國疫情初期到現在,始終堅持把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放在首位。他還提到,中國重視對老年人、嬰幼兒等重點人群的保護。在蘇努提看來,中國在與病毒作鬥爭的過程中,並沒有刻舟求劍,沒有拘泥於一個措施一個方麵,而是不斷進行相應的調整。他表示:“這一回也一樣,中國根據實際情況做出了防疫政策的進一步優化和完善。”

埃及共產黨總書記薩拉赫·阿茲利表示,中國迄今已有效應對全球5波疫情的巨大衝擊,最大程度地保護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為優化疫情防控政策贏得了寶貴時間、創造了有利條件。阿茲利告訴記者:“事實證明,中國政府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防住疫情的同時,有序展開生產建設和各項社會活動,從而使中國經濟依然保持較合理的增長幅度。”

美國耶魯大學全球健康政策與經濟學副教授陳希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疫情暴發初期以及此後的一段時間內,中國行之有效的抗疫政策拯救了大量生命,減少了病毒對人民健康的影響,同時也保證了經濟一定速度的增長,尤其是當人們麵對一個充滿未知的新型病毒時,相關的防疫政策對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密度大、老齡化趨勢嚴峻的國家而言是非常必要的。但陳希也注意到,隨著病毒傳播力的提升,一些地方出現“層層加碼”等問題,讓防疫政策的貫徹執行出現了偏差。他認為,最近一係列政策的調整讓中國防疫進入新的階段。

“發展中國家接種最多的是中國疫苗”

“疫情期間,中國自己麵臨著那麼多困難,但還是要選擇幫助別的國家。守望相助、雪中送炭,我確實懷著感恩之心。”讓孟和圖拉如此感慨的是,中國在蒙古國疫情嚴重時無償提供疫苗。她還稱讚中國的科學技術進步很快,令人刮目相看,“尤其是最近幾年,中國在新冠疫苗研發方麵走在了世界前列”。

采訪中,蒙古國學者楚倫愛登、翻譯家巴特爾夫等人都提到,中國政府第一時間回應蒙方緊急需求,不僅向蒙古國提供疫苗援助,而且優先考慮和協助蒙方采購疫苗,充分體現了中國對蒙古國的高度重視。埃及共產黨總書記阿茲利同樣表示,疫情以來,中國向包括埃及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伸出援助之手,先後向許多國家提供了大量的疫苗和抗疫物資,展示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精神。

阿聯酋沙迦大學人文社科學院教授柴紹錦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國藥集團和阿聯酋G42集團合作的哈雅生物疫苗生產廠前不久在阿布紮比哈利法工業自貿區落成,他出席儀式時感觸很深。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和阿聯酋同舟共濟,樹立了全球團結抗疫的典範。阿聯酋是全球首個與國藥集團合作開展新冠滅活疫苗三期臨床試驗的國家,也是全球首個批準國藥疫苗上市的國家。當地輿論認為,雙方的疫苗合作造福阿中兩國人民,也為世界提供更多的疫苗公共產品作出貢獻。

“過去3年裏,中國在國際抗疫合作中的表現是有目共睹的。”陳希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從全球疫苗接種的數據看,發展中國家接種最多的疫苗不是輝瑞或莫德納的,而是來自中國、獲得世衛組織認證的滅活疫苗。中國滅活疫苗有著很高的可及性與可負擔性,使更多國家能夠獲得疫苗,幫助它們逐漸從疫情中走出來。

陳希說,過去3年中,他作為學者參加過不少中美學界的會議,大家很期待能加強國際抗疫合作。他認為,隨著兩國人文交流的逐漸恢複,中美應在國際抗疫合作以及如何迎接下一次大流行病等領域開展有效合作。

談到國際合作,《蒙古消息報》總編輯孟和圖拉說:“疫情暴發後,一些西方國家借病毒汙名化中國,還有一些西方媒體憑借對話語權的控製,大肆渲染汙蔑中國,尤其是美國。本來疫情是無國界的,而西方卻將疫情政治化,這是典型的雙重標準。”

“想吃中國菜,再去逛逛街”

“我非常期待中國能早日開放口岸。我已經3年多沒有到中國了。我打算先坐著火車去中國的二連浩特,吃幾樣地地道道的中國菜,再去逛逛街。”孟和圖拉這樣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蒙古國翻譯家巴特爾夫也表示,他計劃在明年中國春節後來中國參加一些學術合作項目。

除了學術和人文領域的交流預期增多外,逐步、有序調整防疫措施對於中國和全球經濟也是最好的選擇。德國《明鏡》周刊的文章稱,中國防疫政策的調整將使中國經濟增長前景更加樂觀。德國工商業協會認為,中國優化防疫政策有助於穩定全球供應鏈,“讓德國經濟得到喘息”。德國經濟研究所經濟學家於爾根·馬特斯撰文稱,盡管世界範圍內的保護主義傾向在增加,但中國經濟不孤立,部分行業在中國市場仍然有很強的增長潛力,德國yabo80 、化工等行業的大公司仍然希望在中國增加投資,以保持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這也將引起中小企業的效仿。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分析師奧利弗·羅特表示,中國正邁出恢複正常的重要一步,這也會給全球經濟的回暖帶來強勁的動力。

陳希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隨著防疫政策的調整,短期內中國麵臨的主要問題還是在與疫情相關的公共衛生領域,“公共衛生領域的問題解決得越順暢,就越有利於中國經濟的恢複與持續增長”。陳希說,隨著中國與其他國家在經貿、科技、人文等各領域的往來逐漸恢複,各國之間可以建立一個更加長期的疫情應對合作機製。

【環球時報駐埃及、蒙古國、奧地利特派特約記者 黃培昭 霍 文 夏 雪 環球時報記者 趙覺珵】

| 微矩陣

地址:南京市建鄴區江東中路369號新華報業傳媒廣場 郵編:210092 聯係我們:025-96096(24小時)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4 視聽節目許可證1008318號 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394號

版權所有 yabo2018

 蘇ICP備13020714號| 電信增值業務經營許可證 蘇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