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創造擁抱新時代,以奮鬥鑄就新輝煌
來源:人民日報
2025-05-02 09:48

   “五一”國際勞動節是全世界勞動人民共同的節日。今年恰逢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堅定不移跟黨走,以頑強拚搏書寫了恢宏壯麗的史詩。

  曆史是最好的老師,蘊含著走向未來的深刻啟示。

  實現現代化是各國人民的權利,以勞動創造美好生活是必由之路,同球共濟、合作共贏是應對全球性挑戰的人間正道。

  中國發展始終靠的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是黨和人民一道拚出來、幹出來、奮鬥出來的。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代新征程,必須緊緊圍繞黨的中心任務,彙聚起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的磅礴力量”“一步一個腳印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宏偉藍圖變成現實”。

  大道如砥,行者無疆。在波瀾壯闊的曆史行進中,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發生曆史性變化,是戰勝前進道路上一切艱難險阻的力量源泉。

  (一)

  從產業特征看,伴隨著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加快實現“從勞動密集到知識密集”的轉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製造業的核心就是創新,就是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密切關注行業、產業前沿知識和技術進展,勤學苦練、深入鑽研,不斷提高技術技能水平”。

  今天,我國傳統產業技術改造提速,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不斷壯大,高端化、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深度融合加快推進,新質生產力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

  在這一進程中,我國產業工人成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製造強國的骨幹力量,勞動內涵正發生曆史性轉變。

  從偏重體力到強調腦力。在北京福田康明斯發動機有限公司生產線上,工人不再需要揮汗如雨。適應新崗位,必須學會在操控係統上精準“監工”,隨時準備處理機器人故障。

  從簡單技術到複雜技能。在隆基綠能嘉興基地,專項數字化學習發展計劃啟動後,飯桌上的話題從瑣碎日常變為科技新知,工人積極向數據分析師、仿真工程師、數字化轉譯員等轉型。

  從重複生產到創造研發。在青島啤酒廠,工人把更多精力投入產品開發,從幾年研發一款新品到一年推出10多款新品,更好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

  製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需要建設一支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

  適應這一大勢,越來越多產業工人苦練內功、提高本領,勇於創新、敢為人先,不斷更新技能。

  科技越是進步,越是需要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發揮主力軍作用。當越來越多“藍領”成為“智領”,“人機協同”的效率取代“機器換人”的焦慮。實踐深刻表明,“工人階級代表先進生產力”,新技術的“創造效應”遠大於“破壞效應”。

  “我們的現代化既是最難的,也是最偉大的。”每一位勞動者都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者,創造則是破解中國式現代化這一複雜方程式的密鑰。

  正是致力於創新創造的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打造出活力奔湧的中國,把創新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二)

  從人口素質看,伴隨著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發展一體推進,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不斷實現“從人力到人才”的提升。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全麵提升勞動者素質。這是中國工人階級作為‘最進步的階級’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的必然要求。”今天,大量高素質勞動者和企業家的人才優勢已成我國發展的“四大優勢”之一。

  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達2.5億,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過14年,人才資源總量、科技人力資源、研發人員總量均居全球首位……

  從“人力資源優勢”到“人才資源優勢”,從“人口紅利”到“人才紅利”,勞動力素質結構發生重大變化,我國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宏大、門類最齊全的人才資源大國,標注著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成長進步的光輝曆史。

  今天,我們能夠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係,不斷向高質量發展邁進,離不開一支高素質勞動者大軍。有外媒認為:“中國正從‘工程師紅利’中收獲巨大回報。”

  與此同時,以高質量發展全麵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又對提高勞動者素質、培養高素質人才提出迫切需求。有報告顯示,我國數字化人才總體缺口在2500萬至3000萬人,製造業十大重點領域人才需求缺口接近3000萬人。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著力培養造就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建設一流產業技術工人隊伍。

  去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印發,提出力爭到2035年,培養造就2000名左右大國工匠、10000名左右省級工匠、50000名左右市級工匠,以培養更多大國工匠和各級工匠人才為引領,帶動一流產業技術工人隊伍建設。

  前不久,全國總工會、教育部等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廣泛實施求學圓夢行動  推進產業工人學曆與能力提升的意見》,提出到2030年,打造不少於300個產業工人學曆與能力提升項目,資助不少於300萬名符合入學條件的產業工人……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

  加快塑造素質優良、總量充裕、結構優化、分布合理的現代化人力資源,加大力度“投資於人”,讓教育鏈、產業鏈深度融合,人才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將人才優勢轉化為產業動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支撐將更加堅實。

  (三)

  從精神麵貌看,在黨領導人民創造曆史偉業的進程中,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實現“從被動到主動”的飛躍。

  自從中國產生了共產黨,中國人民就開始從精神上由被動轉為主動,一切奮鬥和創造就有了主心骨。

  100多年來,從被動挨打、飽受欺淩到獨立自主、堅定自信,中國人民成為國家、社會和自己命運的主人,創造了“兩大奇跡”,在新時代煥發出更為強烈的主動精神,書寫著當代中國發展的偉大曆史。

  胸懷強國之誌、錘煉強國之技、勇建強國之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隻爭朝夕的曆史主動、主人翁的責任擔當,銳意進取、迎難而上,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在平凡崗位上創造不平凡的業績”。

  載人航天事業,集中體現逐夢寰宇的壯誌雄心。

  4月24日,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升空。55年前同一天,“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這場探索浩瀚宇宙的“飛天接力賽”,為何能一次次創造中國高度?

  撫今追昔,不禁感慨萬千。

  1998年,美俄日等16個國家聯合建設國際空間站項目,卻將中國排除在外。2011年,美國國會批準“沃爾夫條款”,以所謂“國家安全”為由,禁止中美太空科研合作。麵對美國的“太空封殺令”,中國堅持獨立自主,在空間站領域“殺出一條血路”。

  從跟跑向並跑領跑轉變,是科技工作者“外國人能搞的,難道中國人不能搞”的骨氣,是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誌氣,是“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的忘我奉獻。

  從“仰視世界”到“平視世界”,今天的中國更加自信、自立、自強。

  麵對各種阻力壓力,中國人民總能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總能展現大智大勇、銳意開拓進取,以越是艱險越向前的曆史主動,走向世界、麵向未來。

  從“全麵深化改革”到“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以“中國之製”推進“中國之治”的決心一以貫之,這是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的深遠謀劃;

  “過去我們的開放是‘跟跑’,現在我們的開放是要‘領跑’”,穩步擴大製度型開放,到世界市場的汪洋大海中去遊泳,這是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的自主選擇;

  …………

  從被動到主動,再到前所未有的曆史自覺和曆史主動,中國人民的麵貌煥然一新,神州大地滄海桑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用創造擁抱新時代,以奮鬥鑄就新輝煌”。

  前進道路上,以高度的主人翁意識和強烈的曆史主動精神,在機遇麵前主動出擊,在困難麵前迎難而上,在風險麵前積極應對,我們一定能打開改革發展新天地,不斷創造讓世界驚歎的更大奇跡。

  “中國的今天正在億萬人民手中創造,中國的明天必將更加美好。”

| 微矩陣

 報紙廣告服務 新媒體廣告刊例價 技術服務

地址:南京市建鄴區江東中路369號新華報業傳媒廣場 郵編:210092 聯係我們:025-96096(24小時)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4 視聽節目許可證1008318號 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394號

版權所有 yabo2018

 蘇ICP備13020714號 | 電信增值業務經營許可證 蘇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