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的“托孤”大戲
2022-12-15 16:34:52

最近一場名為“紀念劉備托孤1800周年學術研討會”的會議新聞引發了網友熱議。“劉備托孤”是三國史中的經典橋段。關於這場“托孤”,研究者曆朝曆代不乏其人,即便到現在,也有不少意見不一的闡釋者。

曆代帝王圖中的劉備


“劉備托孤”發生在公元223年,這一年劉備在奉節病逝。死前,他做了一番政治交代。

史書記載,“春二月”,諸葛亮奉詔自成都到白帝城的永安宮。劉備病篤,“托孤於丞相亮,李嚴為副”。劉備和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君可自取”,取的是什麼?史學家眾說紛紜。一是說取的是皇位,所謂“自取”,要麼是自己取而代之,要麼是自行在劉備其他孩子裏挑一個取而代之。還有一種說法是,取的是權力。如果劉禪實在不行,那你諸葛亮可以“自擅”“專權”。

對劉備的這個遺囑,諸葛亮哭著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意思是要竭盡全力輔佐劉禪,死而後已。

劉備又寫了詔書給劉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這樣,當事雙方,他都有了明確的交代。

這場“托孤”大戲中,劉備還交代要以“李嚴”為副。這顯示了他具備長遠的眼光。

魏蜀吳三分天下,兒子年幼,如何能在三國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潛在的威脅是什麼?劉備不得不察。在他病逝前幾年,關羽、張飛接連被殺,他拒絕聽從諸葛亮的建議,憤而親征東吳,不料也是铩羽而歸,退守白帝城。

此時東吳山越不寧,濡須、江陵都麵臨曹魏的侵擾,自顧不暇,已無餘力攻取蜀漢。劉備對此洞若觀火,他致信東吳前線大將陸遜說:曹魏大軍已在江陵,我如果再次東襲,你覺得怎麼樣?陸遜回信說:恐怕你軍剛剛被我打敗,創傷未愈,無暇東進吧。兩方議和。

所以劉備托孤之時,所患不在孫吳、曹魏,而在內部。他要穩定政權內部,避免出現大的波動。

蜀漢政權內部分為兩派:一是跟隨劉備南征北戰的荊州集團,有諸葛亮、關羽和張飛等人;一是原來的劉璋舊部,可稱之為益州集團,有董和、黃權和李嚴等人。

劉璋舊部是公元214年劉備迫使劉璋投降後收服的,作為本土派,他們對荊州集團持有較強的敵對情緒。此時,關羽、張飛已死,在這種情況下,劉備托孤給諸葛亮,也必然要考慮到益州集團的平衡。而李嚴為中護軍,既突出了荊州集團,又沒有舍下益州集團,希望他們能夠同心協力維持蜀漢政權。更何況,李嚴本身具備較強的軍事才能。這對蜀漢政權未來的征戰,都是有利而無害的。

三國史中,不光有“劉備托孤”,孫吳、曹魏也都托孤的戲碼。

曆代帝王圖中的孫權


公元200年,孫策在曲阿被刺殺,臨終前傳位給弟弟孫權,托孤名士張昭:“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這個臨終遺言,和劉備的有很高的相似度。但顯然,張昭也並沒有自取之。孫權以張昭為長史,以周瑜為中護軍。

當時孫氏集團內部也存在兩股力量,一是淮泗集團,一是江東士族。

張昭本是徐州人,東漢末年為避戰亂南渡。孫策創業時,起用張昭,將文武之事都委任於他。孫策托孤於他,也是為了“緩解與賓旅寄寓之士之間的緊張關係,團聚他們以鞏固在江東的統治”。

對孫策之死,孫權很是傷心,要大辦喪禮,還要守孝。張昭對孫權說:這是痛哭的時候嗎?“況今奸宄競逐,豺狼滿道,乃欲哀親戚,顧禮製,是猶開門而揖盜。未可以為仁也”。你這樣拘泥禮法,疏於防範,貽誤戰機,和敞開門戶迎接強盜進來,有什麼區別?他讓孫權脫去喪服,換上戰袍,扶他上馬,“使出巡軍”。在張昭、周瑜的輔佐下,最終穩定了江東局勢。

在曹魏這方麵,曹丕、曹叡都有托孤之舉,所托之人都有司馬懿。司馬懿資曆深,功績大,是一個托孤的好人選。但同時,這也多多少少為直接埋葬曹魏政權埋下了伏筆。

曆代帝王圖中的曹丕


翻看中國古代史,從較早的周武王托孤周公旦到清代鹹豐帝托孤八大臣,時常能見到帝王家的托孤大戲。劉備托孤、孫策托孤,結局都比較圓滿,但更多的還是以悲劇收場。

如漢武帝,傳位於幼子劉弗陵,托孤於霍光等四人。但這四人很快就互相傾軋,最終權力集中在霍光手中。霍光專權跋扈,甚至隻讓新帝寵幸其外孫女一人。其死後,子侄眷戀權力,因謀反而被滅族。

再如清代,鼇拜與康熙帝的故事更為有名了。1669年,康熙帝設計捉拿鼇拜並將其治罪,這還被寫入了武俠小說之中。

所謂托孤,是人臨終前,委托他人照料遺留的子女。但帝王家的托孤,帶來了權力的重新分配。托孤臣子間的互相傾軋,幼帝年長後與托孤臣子間的權力爭奪,釀出一幕幕政治悲喜劇。或許也正因為此,“托孤”才會被人關注。

| 微矩陣

地址:南京市建鄴區江東中路369號新華報業傳媒廣場 郵編:210092 聯係我們:025-96096(24小時)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4 視聽節目許可證1008318號 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394號

版權所有 yabo2018

 蘇ICP備13020714號| 電信增值業務經營許可證 蘇B2-20140001